撰文:廖泓凱 諮商心理師
這幾年,性別議題的這件事,在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受到重視,即使如此,性
騷擾、兒少性剝削、性侵害、創意私房…這些性議題的傷害依舊層出不窮,以
各種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周遭,出現一個又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
在過去這十多年的工作時光,曾經手參與了數百件家暴及性侵害案件的處理
,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在處理這些案件的過程也並不好受,因為每一位受傷
的孩子、父母、受害者,眼神充滿許多對這個社會的不信任、憤怒、失望、無
助、害怕,甚至帶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彷彿被貼了一個烙印,而這個眼神告
訴我,我還值得被珍惜、值得被愛嗎?
現在又因著網路媒體的蓬勃發展,在各種不同的時空背景脈絡下,產出了各
種性影像在網路間流傳:可能是因為愛,遭遇情緒勒索的狀況下,為了維持關
係而妥協;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偷拍;出現更多的是網路愛情詐騙;更有
可能遭受性侵害的同時被拍攝…不論是哪一種背景,網路的使用,本意是希望
可以為我們在生活中帶來各種的便利性,只不過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網路卻成
了「ME TOO」事件的另一個幫兇。
性的傷害是一種犯罪行為、更是惡劣的手段,多年下來與未成年性暴力、性
侵害的工作經驗,我已見證太多的苦難,受傷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孩子們的家
長;傷害的不是只有身體,還有看不見的靈魂,不過讓人更難受的,是我聽聞
更多的是對孩子、當事人的各種責難。
回到身為諮商師的位置上,除了有機會能帶領學校教師的研習、社工、同業
夥伴們的知能訓練,協助在助人領域的專業能有所提升外,面對這類層出不窮
的ME TOO案件,同時我也在思考我還能做些什麼?還有什麼是我能夠傳遞的?
身為重要他人的我們,也許可以試著這麼做:
一、避免指責:能不能不要太快否定這件事情的發生?當事人可會經歷各種的
指責,就連自己也會苛責自己,或許我們可以聽聽看,這個事件的背後發生了
哪些事?一定有它的原因跟理由。
二、依附關係的重新建立:性的傷害,代表關係的破壞,避免指責,接下來能
做的就是重新建立一個安全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的建立,可以帶來人際互動
上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三、接納與包容:不論事件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當事人肯定是受傷的,需要的
是被接納、被保護,這樣的支持可以帶來希望感,穩定的依附關係才有機會再
一次的被建立起來。
四、肯定與支持的回應:任何人面對性的創傷,不見得想說或說得出口,而是
提供適時的支持就能帶來同理,這是一個有品質的回應,讓當事人知道可以被支持 “有沒有什麼是我能為你做的?” 、 “如果你有需要,我會在!”
我們在做的一件事情是,帶給當事人一個好的人際互動經驗,讓當事人對這
個世界還保有一點的信任,而這是一個矯正性的人際互動與經驗情感、關係、信任感的修復需要一點時間,請給一個溫柔而堅定的回應與陪伴!
面對性創傷的身心復原,沒有快速的捷徑,而是陪著對方一步一步的慢慢走,就像當年還是孩子的我們在學習走路的那個樣子,跌跌撞撞的會跌倒,但是沒關係,陪伴的過程跌倒了也不用急著馬上站起來,一起多躺一下,一起調整自己的呼吸跟步調,讓對方知道:我願意等你,也願意陪你。
ME TOO的發生,讓人心碎也沉重,但是我始終相信,在旁邊的我們,一定
有我們能努力的地方,從安全感的建立、信任感的維繫,漸漸的才有機會為未
來的人生帶來掌控感與希望感。我們不一定可以阻止它的發生,但是只要我們
願意,一定有機會可以成為那一個溫柔的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