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者:趙蓮恩 實習心理師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剛吃飽不久,卻在心情低落的時候忍不住打開零食櫃?
或是考完試、工作結束後,回到家只想大口吃東西,好像能把壓力一起吞下去?
其實,我們吃的不只是食物,有時候還有一點點壓力、孤單,甚至是一點點快樂。
飲食不只是「吃飽」的生理需求,也承載著情緒的訊息,當我們因為情緒而進食,並不代表意志薄弱,而是心理狀態正透過食物和我們對話。
情緒型飲食:吃的不只是食物
情緒型飲食(emotional eating)指的是人們在面對壓力、焦慮、孤單甚至是開心時,透過進食來調節情緒。像是:
- 壓力吃:工作壓力大時,手邊的巧克力成了快速的慰藉。
- 孤單吃:夜深人靜時,一包洋芋片填補了房間裡的空蕩。
- 獎勵吃:完成重要任務後,喝杯珍奶犒賞自己。
這些看似只是「嘴饞」,其實背後藏著想被理解的情緒。
大腦在面對情緒時,會透過食物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帶來短暫放鬆快樂,就像心情的小急救包。
不過,這些小急救包有時也讓人掉入循環:壓力 → 吃東西舒壓 → 罪惡感 → 節食 → 更想吃 → 再度失控。
過度的飲食控制反而會引發更強烈的渴望:越禁止,反而越想吃。
這就像一場跟自己的拔河比賽:誰也不會真的贏,只有壓力越拉越緊。
長期下來,不僅影響身體健康,也削弱自我價值感,甚至冒出「我就是沒自制力」的想法。
要走出情緒型飲食的的小循環,第一步是溫柔的覺察:
有時候我們其實不是肚子餓,而是「情緒飢餓」—情緒需要安慰,卻錯以為需要食物,當下次想吃東西時,不妨可以練習:
- 停下來問自己:「我是真的餓?還是心情需要被安慰?」
- 分辨生理與情緒型飢餓:生理飢餓通常逐漸出現,任何食物都能滿足;情緒型飢餓則來得突然,且會想吃特定的食物(例如甜點、炸物)。
- 記錄情緒與飲食:簡單寫下當下的情緒、想吃的食物與吃後的感受,有助於找出觸發點。
這些小練習不是為了控制,而是使我們更清楚地看見情緒和飲食之間的連結,幫助我們了解飲食背後真正的需求。
如果因為情緒而吃,不妨也試著練習用溫柔的自我對話取代指責:「我今天真的好累,難怪想吃零食。」當我們允許情緒存在,飲食就能從敵人,變回單純的享受,一種自我照顧的延伸。如果情緒型飲食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例如頻繁暴食、長期過度節食等情形,尋求心理師或營養師的協助,都是一個勇敢且重要的自我照顧。
飲食不只是身體的需求,也是心靈的訊號。當我們能夠傾聽情緒、練習覺察與自我對話,就能一步步走出「情緒型飲食」的循環,與食物和自己建立更健康、安心的關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提醒:
重點不是完全不吃,而是學會理解自己。
偶爾來塊蛋糕,不代表失敗,那可能是你在對自己說:「我也值得一點甜」。
下次嘴饞時,給自己三秒時間,輕輕問一句:「此刻的我,是肚子餓,還是心裡想要一個擁抱?」也許,答案會帶你走向更溫柔的自我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