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歆韶 諮商心理師
—
多年前在聆聽一場演講時,講者一句「乖孩子的傷最重」讓我為之觸動,當下有種深深的被理解的溫暖,因為長久來作為一個長輩、老師眼中懂事的孩子,總是規矩的、小心翼翼的避免犯錯,不停揣測著大人的期待,努力達成讓他們感到滿意,為的是不讓他們替我擔心,為的是讓家裡或是周遭的氣氛好一些,不再滿是嘮叨與責備怒罵。
接觸與開始學習心理諮商後,我知曉了一個現象叫做「親職化」,簡單來說就是指孩子在不該承擔責任的年紀,承接起了扮演父母的角色,小小的年紀已經像個小大人。有些孩子被迫提早照顧家人、承擔家務,甚至早早扛起家裡的經濟重擔;有些孩子成為了父母的情緒垃圾桶,需要去接住與照顧大人的情緒,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不這麼做,這個家可能會分崩離析。
在諮商中,我也遇到不少來談者有過類似的經驗,或是有著早早離家的父母、患病或失志的父母、情緒陰晴不定的父母,或變動顛沛的家庭經驗,家有特殊兒的家庭等,當父母不再能承擔他們本該的責任,家中有的孩子就自動的補位了,成為這個家裡的照顧者。這樣的孩子,可能看起來特別的成熟獨立,但他們的內心也特別容易感到疲憊與孤單,對於自己「可以依賴人嗎?可以耍任性嗎?可以被照顧嗎?」感到迷惘。
親職化的經驗也可能讓人發展出特別的能力,例如:同理心、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細膩的觀察力,這些會成爲人生中寶貴的資源,但如果過度的發展了這些能力,反而讓我們在關係當中很難感到放鬆,時常要求自己要照顧與回應別人的需要,因而忽略與壓抑自己的真實需求。
如果你發現自己也有這樣的現象,別擔心!能夠發現和覺察就是重要的開始,承認「自己的辛苦」是重要的,別再認為這些都是應該的、這些壓力沒什麼,多去看到自己的付出和不容易,多點對自己的體恤和接納將是療癒的開始;再來,請你開始練習「多關注自己、多照顧自己」,把注視別人需求的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問問自己內心想要什麼、希望如何等,與自己對焦將能讓你慢慢開始看見自己。
我們不需要一直當個懂事的人,在一段愛與接納的關係裡,展現自己的脆弱或是不完美並不會怎樣,反而讓我們可以在關係裡更真實的靠近彼此,更能夠感到自己是值得被照顧、被理解的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