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焦慮與恐懼的根源,並找到釋放方法

「為什麼明明沒有真正的危險,心卻總是無法放鬆?」

焦慮和恐懼,從來都不是無的放矢。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錯誤警報」(false alarm),指的是:**當大腦曾經經歷過失控或受傷的經驗,就會變得特別敏感,哪怕眼前並沒有真正的危險,它也會提前敲響警鐘。

焦慮的本質,不是害怕未來,而是害怕失去掌控。  

人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心裡有個潛意識的信念:「如果我可以預防一切,我就不會再受傷。」  

於是,我們不停推演最壞的情境,試圖掌控每一個可能。

但是,人生本來就是不可控的。 

越是試圖掌控一切的人,反而越容易被焦慮折磨。

真正能釋放焦慮的,不是告訴自己「不要想」,也不是硬撐著裝沒事。  

而是練習——容許自己不知道,容許自己無法掌控。

這並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做到的事。  

在心理諮商中,我們陪著個案一起練習「安全地失控」:  

允許自己不知道答案、允許自己做錯決定、允許事情不完美,允許情緒自然湧現。  

在這樣一點一滴的嘗試裡,慢慢重建一種信任——**即使失控,我依然可以被接住。**

**焦慮想要保護你,但自由,來自於願意放下控制。**  

如果你願意,我會在這裡,陪你練習慢慢鬆手,慢慢呼吸,慢慢活回自己。

很多人對心理諮商懷有遲疑,擔心自己是不是「太脆弱」或「問題太小」。但其實,心理諮商不是評判誰,而是提供一個安全、尊重的空間,讓你有機會去理解自己的情緒反應,重新和內在建立連結。

在諮商的過程中,我們會一起探索**焦慮背後真正的需求**:也許是對被接納的渴望,也許是對失控感的深深害怕;也會一起整理**早期經驗與內在信念**,像是「我必須表現完美,才值得被愛」這樣的無形枷鎖。

最重要的是,在諮商關係裡,你會學會建構**新的應對資源**,不再只是依賴過去的防衛模式,而是透過理解、練習與支持,慢慢找到新的情緒調節方式,新的行動路徑。

焦慮可能不會完全消失,但你可以變得更自由、更有力量,活出不再被控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