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說說心裡話/

內在氣結調理

撰文/王愛麗諮商心理師

中醫認為氣結是身體層面氣機阻滯,運行不暢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狀態,當我
們情緒狀態長期抑鬱、焦慮也會導致心情的鬱結,這些氣結提醒著我們需要以
不同方式調理身體和情緒狀態。其中我們習慣回應他人期待的方式,會影響我
們內在運作模式,試著整理我們狀態中不適合的生存模式,建立增加新的因應
模式,過去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哪些是為自己而做的,哪些是為他人的期
待而努力,練習重視自己我的需要是甚麼?可以讓自己感到滿意和價值的。

「家人不同意我這麼做」、「我應該要配合別人的需要」、「我無法拒絕別
人」、「我好累不想管了,可是又怕別人認為我自私」。這些經驗和感受是否
熟悉,總是在意他人需要以他人為主,我們往前的動力應該是為自己所做的選
擇,而非被他人的期待束縛,忽略了自己的需要和期望,同時對他人不如預期
的反應感到不滿。

小元從小就是聽話順從的孩子,父母重男輕女讓她怎麼努力仍覺得不夠好,
在他們眼中成績優秀才是有用,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小元用功讀書努力表現好
來得到父母的肯定,若表現失常就遭到責罵。為了贏得父母的肯定和認同,努
力不懈的表現,盡可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隨時察言觀色避免犯錯,唯有得到他
們的認同才感到自己是好的、有用的。對自己的不肯定複製在工作和人際關係
上也是如此,在意他人看法努力的付出滿足他人期待為先,無法拒絕他人的要
求,不斷的向外尋求認同肯定。

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小元,相信的是自己不夠好,需要努力付出才能得到肯定
和重視,隨時需要做到最好,忽略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不知道自己要的是甚麼
?在關係容易焦慮擔心自己不夠好被討厭,委曲求全迎合別人。

自我認同的建立早期來自家庭父母對我們的評價,形成我們對自己認同的
基礎,渴望獲得他人認同肯定是正常的心理需求,但過度尋求依賴他人認同
,可能會使我們忽略自身的需求與價值,讓自己處於無助和挫敗的狀態。

在我們逐漸長成中需要意識到,每個時刻每個經驗,都留下努力前進的足跡
,只有自己對自己的認同才是穩固的基礎,將焦點從對外尋求轉向自己學習自
我肯定, 建立自我的價值而不是交給他人,欣賞自己的獨特,容許失誤不需要
完美,他人的評價如何無法真實代表我們的價值。

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觀點:「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而別人也
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相信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無需承
擔他人的期待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