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說說心裡話/

【認識自己(上)-常見的自我認識方法與其限制】

撰文/吳秉原諮商心理師

「好好認識自己真的很難,但又很重要。」

最近聽到這樣一句話,不由得想到在自我探索的路上,要去回答「我到底是誰
?」這個問題是十分難的。

難的是,一個人的複雜性比他以為的更高。重要的原因則是,當我們能對自己和
困境有足夠深刻的認識,也會比較能在面對生命的困難時,知道自己為何受苦
,並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也能因為知道自己為何如此選擇,更容易接受選擇的
結果,不論成敗。

在認識自己的路上,我們可能會試過不同的方法。這些方法並不是錯的,但可
能會有以下限制:
1. 透過別人對我們說的話來認識自己
接受人際回饋,可以看見自己沒意識到的地方。但這樣的回饋是在怎樣的情境
,由誰來講出,往往影響著回饋的可信度。究竟別人看見的我是否是靠近我的樣
子? 還是只是他的看法、價值觀的不同或在氣頭上講的話? 要做出判斷是需要仔
細拆解經驗的。

2. 做星座測驗或流行的MBTI小遊戲等
也許,會去接觸這類測驗的人本身就對自己感到好奇。同時,也是在自己不知
道該怎麼做時,想找到一套說法來解釋自己為何會這樣想,解釋自己的行為,
和為何會感到困擾。然而,這類把人分門別類的測驗可能會有的限制是反而把
那套說法當成自己。另外,這類測驗採取的立場是較沒有考慮情緒、行為出現的
情境脈絡,反而把情緒行為歸因於某特質導致。也因沒有開展足夠深度的對自己
和困境的認識,導致有時無法找到問題的出路,最後只能認為這是天生命定。命
運,是你所沒有覺察到的力量在影響的總和。

3. 看自助的心理書籍
隨著大眾對心理學的熱愛,越來越多心理師投入推廣心理衛教與自助書籍的行
列。然而,有些人可能因自我覺察的細膩度還在發展,覺得書中講的長得好像是
自己遇到的困境,而為自己貼上其實不那麼符合自己或實際情況的標籤。有些
人也因此在不是真正問題的原因上拚命努力,怎麼做也還是感覺困擾改善的幅
度有限。
例如:伴侶吵架時,可能誤用了情緒勒索的概念,以為對方有情緒就是在情緒勒
索自己。或是,過於簡化感情不幸福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引起這些書籍的
讀者回家跟父母大吵一架,或以為只有伴侶雙方先解決好原生家庭議題,關係
才有機會改善。

4. 從自我觀察與經驗下結論
我們都會從過往經驗、行為舉止來評價自己是怎樣的人。也有些人會透過嘗試跨
出舒適圈去體驗不同的事物與生活來認識自己。
然而,我們對自己的觀察會受到資訊的選取的慣性(例如:總是注意到自己不足
的地方)、認知偏誤、維護自尊的需求等因素影響。另外,也會無意識地排除那
些自己或社會所不能接納的自己、性與攻擊的面向。或因從未活出某些自我樣貌
,自然也不知道自己也可以有不同的一面。
我們單靠自我觀察與省思,憑某些經驗片段或行為特徵對自己下的結論,可能
只是一小部分的自己。我們也可能會因不想面對自己與真相,持續受到未知的自
己影響著,也限縮了自我發展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