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在說說心裡話/

真正的希望長什麼模樣?

撰文/劉書琴 諮商心理師

【 真正的希望長什麼模樣?】

 

希望,是一個人人都熟悉的詞

我們在順境的時候,總感覺對未來充滿希望

而在低潮的時刻,又不免在心裡嘆息「完蛋,沒希望了……」

也有時候,我們會鼓勵別人「千萬別放棄希望啊!」

然而,希望難道只是一個抽象的詞彙嗎?

 

心理學家們最早在1950到1960年間關注起希望的力量,他們不約而同的發現,在眾多心理優勢的能力與特質中,希望是相當重要的因子之一,常能協助人們在困境中更有能量的面對挑戰,也能在面對問題時保持專注並解決它。(Snyder & Harris et al., 1991;Weick & Saleebey, 1995) 更與心理適應能力、壓力容忍度、人生意義感以及自尊的提升有關(Magaletta & Oliver, 1999;Snyder, 1994;Feldman & Snyder, 2005)。

 

希望理論創始者Snyder,更將希望定義為一組認知架構,包括三項元素:目標、路徑思考(pathway thinking )與能量思考(agency thinking ),若化為公式可寫成:希望=路徑+能量(Snyder, 1994)。

 

路徑思考也稱為「方法」或「行動力」,代表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要素之一是針對目標作清楚的路線規劃,並透過這樣的規劃由目前的位置朝目標前進。因此,路徑思考就像是橋樑,聯結自己當前的狀態和期待的目標。且當有越多替代途徑時,將更提升對自己規劃的信心。

 

能量思考則譯為「意志力」,重視的是個人對所追求目標的動機性,意指在設定好目標與方法後,決意依循計畫而行的動力,就像是自己對自己許下的承諾。此外,若主觀認為自己能夠達到目標,也會增強在努力過程中的心理動能和自我支持,並更加專注不被旁枝末節干擾。

 

讀到這裡,你一定已經發現到,希望絕不是單純的樂觀心態,或僅僅對事物抱有期待,而更是一組包含實際行動和達成決心的綜合體。它們之間會相互影響,例如,當目標清晰且可行性高(路徑思考完善)的時候,當然也會令自己對成功抱持更積極的心態;同樣的,在曾經有類似成功經驗(能量思考較強)的事件中,也將提升對達成目標的熟悉度和彈性。

 

盼本次的分享能帶給你對內心希望感更完整的認識,當之後在面對缺乏希望的時候,也能停下來看看,究竟是哪個部分需要調整或關注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