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裡的悲傷,是來幫你的力量
撰文/陳品如諮商心理師
—
悲傷常與力量為鄰 帶我們認識真實的自我
我們的社會氛圍提倡正向,希望人能過著積極樂觀的生活、進取不懈且帶著自信說出心裡想說的話,追求富有與滿足。而痛心或是哀傷這類「負面」情緒多被揚棄,比如我們會對孩子說:「好了!不要哭了!」、「你真是個愛哭鬼!」對比於笑容,憂傷心緒容易被排擠、忽略跟喊停,但這些訊號往往直指生命的力量。
因為悲苦時常有一個機會帶我們認識真實的自我,有一種深刻的渴求要探問生命裡的意義與方向,這是一種人類集體心靈的智慧,期盼找到一條新的路徑。有人說:「會讓你受苦的地方,往往是你在乎的地方。」在心理諮商裡,有機會從原本只想排除負面的情緒,在拆解外在期待後,重新看見自我的核心,哀傷痛苦化為生命中的力量,走入未曾想像過的新象。
從排斥到允許悲傷 體驗與理解悲傷的意義
有些人走進諮商室,一直以來用理性撐著生活,往往期待自己不再悲傷,常常哭也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哭。
然而體驗自己的悲傷歷程是一條至關重要的路徑,那個很軟弱、很解體、很失落的自己,很沒有功能的狀態,很容易內在的自我會批判自己怎麼會讓自己變成這樣?但人的內在自我確實會經歷多次衝擊而瓦解再重建許多回,絕非糟糕之事。有時自我理性功能太強大反而會壓制太多真實的感受。
特別是小孩子時期的自我,可能為了順應環境追求生存,必須壓抑自身真實的感覺跟需要,努力長大,長大後習慣照顧別人、忽略自己,甚至也覺得這樣是應該的。而習慣並不表示就是好的,以至於也不知道要跟現在的自己要什麼,以為沒有、不知道並不代表不需要,只是壓抑到忘記了、而沒感受。
撐不住的時候,允許自己,讓眼淚釋放內心的悲傷,因那也是生命力量的源頭。因此療癒悲傷並不是一貫的正向陽光,反而是學著與黑暗面互動,接納、理解才有對話而非對抗,諮商過程心理師可以陪伴你放心的抒發,讓自我功能可以弱一點,可以在諮商師面前安穩的釋放與重建。
讓悲傷自然走完他的路 接受善意與各樣愛的流動
當人覺得痛苦時,往往會想找事情讓自己忙碌或逃避。如果我們能理解悲傷很正常,我們不該為自己的悲傷感到愧疚抱歉,能夠與悲傷共處,讓他自然流動出來走完他的路,讓許多事不是壓抑遺忘,而是被看見被理解後,這些事物就能退回背景,如同收藏到屬於自己的歷史博物館中,不再妨礙現在的生活,也能重獲力量邁出下一步。
譬如有些人不知不覺不太能相信自己可以享受,總是很認命辛苦的去工作,給予、幫助別人、扛起責任,過去即便是在身邊有許多友善的聲音都覺得很不好意思。好在慢慢的因著這些悲傷時日,因為太過衝擊而必須勞煩到別人,漸漸去體會並且相信自己不做什麼也值得被愛。當從平時習慣撐著,漸漸放手接受自我的有限與軟弱,各種善意就流動進來。當不帶著虧欠,相信自己值得而欣然接受,對方也感受到喜悅與滿足,環境也以不同的形式回饋給幫助自己的人,當事人也能更自由的去感受愛這件事!